《學習與淨化》
阿彌陀佛開示:
未見性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被遮障,
受身體業力、附體眾生,甚至魔眾之干擾障礙,
或老病之影響,無法見到事實的全貌;
而是以有限之身體六根功能接觸六塵,
由識做判斷,分別,
此乃凡夫於世間生存時六根之用。
於是每個人之業力、輪迴諸趣狀況各異,
須要靠學習來填補所知之不足。
處於此多變無常之世間,
外在環境隨時在改變,新知不斷湧出,
於是人們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向外學習。
在起心動念、念頭及波動不斷之下,
在忙與盲中,
全身、頭、臉等處,添增了許多附體眾生,
直到老了病了,身體承受不了,心有餘而力不足,
甚至於心力俱疲的狀態下,
不得不接受自己身體的停頓及老化退行狀況,
而後四大分離命終,度過生老病死的一生。
而死後靈魂何處去?
在世親人即使感情再好,也無從得知。
留下的只有回憶,
於是念頭牽纏不斷,
形成輪迴業中,累劫父母師長冤親債主的靈性關係。
如此之況,為大多數人們一生的寫實。
對學佛而仍須於世間工作生活,
卻想過著清淨無染的生活者,
則處於一邊隨緣向外學習,一邊過著簡單淨化的生活。
這一部分的人們多為居士,
於世間中生活,處於半修行的狀態,
帶著求淨求簡的心意及態度,但並未全然放下,
看似比一般學佛人有覺性,有自主性,
有求淨求簡之福報及能力,
雖於世間亦能提升靈性品質,
但尚未及能見性,
仍有煩惱及被淡化之七情五欲,
見性須全然放下,無一絲毫眷戀。
於此情形下所修所得,多為福德,
無心布施,不著相布施,方為功德。
於此情形下行五戒十善,得生人天道。
若念佛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願求生西,但盼能如願。
於世間所見,此居士依在世之行誼,
應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實則雖現瑞相,卻入天道,
乃因於世間之某種情感、某人或某種欲望,
只要留有一絲毫之牽,未能夠全然放下,
於臨終念佛時,
往往成為冤親債主化現其身或出音聲,使其受到牽絆,
令一念之偏,未能專注於佛號上,
而未能念佛隨佛至西方極樂世界。
大家不可不慎!
南無阿彌陀佛。
佛開示 主筆:釋海澤
二O二三年六月九日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