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八年四月廿四日
阿彌陀佛開示:
教育的重要,
人道中也在積極進行,
尤其針對年輕一代的幼齡孩童,
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之中,
大家都知道這是相當重要的一段日子。
教育,應該打、罵或壓力嗎?
那是最不好的行為方式,
因為用個性、情緒去帶領的孩童,
學習起來的模式也會相同,
心的教育是高智慧,
用大智之行,巧妙扭轉孩童當下的思想,
真正轉回正向,
這叫教育。
教育是要令對方真正聽得下去,
如果時常都是用破口大罵的方式,
那麼孩子學起時,也只有學習長輩罵人的口吻與語句,
其餘真正要學習的部分,卻看不見。
彼此都在情緒的當下,
孩童的習氣當中,
哪裡還容得下另一道更加強烈的要求?
教育需要方法,
還有內容。
但教育者首先必須以身作則,那才真正重要。
自己做不到的還要求別人,
孩童的心中只有滿滿反彈與不滿的心聲。
讓佛來教育所有孩子的心理,
什麼是真確的?
什麼才是正行?
父母的行為或觀念確實不一定正確,
但是孩子們,對父母還是要包容還有孝行。
但於絕對時候,該放下,還是不可以濫慈悲的。
由於父母也曾經是其父母的孩子,
同樣也在其父母的懷抱中教育成長,
所學所得同樣不一定完整,
那麼不完整之際,如何完善的教育後代?
無見相像經驗,如何得施?
教育的本宗在於接受、認同,還有改變,
教育者必要先做到令孩童們願意信服,
那便是自己也應當如理如法,無有偏私。
真正的做,真正的改變,還有佈施,
孩子們都是看在眼裡,
問問自己願不願意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模範?
那就要自己先履旅行完整的教條。
想要教會孩子的,
自己就要先行學會,還有實施表現。
如果自己的心都調理不好了,
應該如何教育好下一代的身心健康?
身心不健全,行為偏差,
如今這個社會上經常看見。
世間教育看似實施的具體,
為什麼孩子的心性還是無法改變?
原因在於教育者的心還有行為不是真正的,
常會因此誤了後代的良好發育,
身為師者,是不是應該了解其中的過失與失責?
為人師長,並不是件難事,
但要真正保持住師長的風範,那真正不容易。
現在的孩子多半聰明,
但小聰明常會誤了一生,
沒有善知識的調轉,
在未來的社會上同樣會造成負擔。
佛所希望的是讓孩子們都能學起真正的見性功夫,
這遠比世間所教授的還要簡單,
其實只要善念頭就好。
世間為了讓孩子可以真正得有成就,
用了好多種模式,背誦、抄寫、撰文等,
又有各式不同科目的教學,
更要效從古德的為人與教化,
這些能令孩子真正有興趣的部分有多少?
反是課外的興趣發展成為了孩子的重心,
電玩、娛樂、流行、逛街、採買等等,
種種世間五欲六塵的欲望都從教育之外逐漸發展,
誰也難以阻擋的空間世界,
孩子躲在裡頭,論誰也困難喚他出來。
欲望的空間中,能夠生變的塵心太多端了,
而在這裡頭的身心發展令人堪憂。
現今資訊科技發達,
能有健康的資訊教化實在不容易管控,
這些世間的轉換,猶如世風的衰跌,
佛唯有大力搶救,
同時也希望大眾護法推廣。
法,是教育的核心,
只有依附著真理是法,
世人所說非可是法,
法只有真,不能偽。
佛法可以不是宗教信仰的類別,
因為現在真正希望擔起教育人心的任務,
人心的變動,長年以來已經付出太多的代價,
走在市街道路上,
還有誰的雙眼是真正的安定,沒有不安?
心裡頭的悶,或苦,或悲,或不安,
從何得解?
世間身心治療的興盛又是為何?
解結還需從根本處下手,
什麼樣的方式才可以真正了脫生死?
現在談這點生死學似乎太強烈,
但若不是從生死著手,
人怎麼會知道生命應當無礙生活?
無心無念的真誠在於心中才能真正知道。
佛法的浩瀚就在於其中的無我,
世間多半把「我」抬到最大,
害怕自己的利益損失,
或者害怕自己的傷害,
保護自己,那表示一生的教育是失敗的。
因為眼中只有自己的人,一定會苦,
而這樣的苦更是難以受到同情,
如果仔細探究,都是保護自己的自私造成。
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
應當為了眾生,不為自己。
任何波動考試都是在考驗自我的放下,
如果任何都還是以自我為重,
那麼如何才能知道要對他人慈悲包容?
「我」是最不需要被提起的角色,
為何說「我」最不重要呢?
因為還有「我」,如何真正服務?
佛法教育上的僧俗都是來服務的,
都是為了眾生,
都是養大慈悲之心,
都是無心無念,
都是無我捨身。
教育孩子的標準上,
沒有自己的自在,應該帶領孩子看見,
寬宏廣大的心量,
未來才能接引更多無量的眾生。
沒有自己的快樂,應該讓孩子體會到,
那樣活在世間才沒有負擔。
因為不懂才會傻傻的想要抓住什麼,
抓不住的時候,
那些萌蒙生而起的惡劣習氣,
孩子要如何避免業因果報的牽引?
一定要佛的教育,
有了真正的正心正念,
真正的道理護身,
剩下的,孩子想要做什麼都會一切順利的。
等時間到了,
一身衣服脫去,
轉去就是回家西方,
這樣不才是真正的佛法領航嗎?
孩子,回來吧,
無需要再多考慮,
來幫助阿彌陀佛,
幫助自己,
幫助大眾,
更快速認識真理教育,
能明心見性,
能靈性有個回家的路,
在世間不過是自在的遊玩,
多認識一些人帶回西方,
累了時候,隨時西方有個回去的地方,
安住,心也能夠安定。
南無阿彌陀佛,
在此宣解。
—《佛說解義》 第八十二品 教育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