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進》
阿彌陀佛開示:
精進,
是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中的其中之一,
六波羅蜜的意思為:六種能到彼岸,成就佛道的方法。
其實精進不只是行於菩薩道,成就佛道的重要行門,
也是任何一位修行者,
欲繼續前行,欲提升靈性品質必經的過程。
普賢菩薩的警眾偈語: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即是勸勉大眾,精進要及時。
乃因未轉業前,無常如獅虎般,隨時攻身,
有多少人能逃得過無常生老病死的逼迫?
又有多少人能在無常裡,
領悟到無常不可測及幻化之事實。
如何精進?
克服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及執著,
斷除貪瞋痴慢疑,
此為修行者首要精進用功之處。
克服身體的各種感受,及六根對六塵的執著,
莫將喜歡、不喜歡、怨恨、怒意、哀傷等感受緊抓不放,
能多一分看淡、看破放下,便是精進。
日課拜佛、念佛、誦經切實行之,
即是於一日之始,準備好日日修行所須之資糧。
昏沉、進入空間之情形若能克服改善,即是精進有成。
於身語意,
當淨化莫再染著,做好、說好、想好、看好。
莫起瞋心,改個性,
面對並克服身體老病,莫有退及毀謗。
老化,並非年紀大者才會發生,
當自覺體力不如前、記憶力退、反應慢了,
即是有老化之現象,
老化有疾病相伴,
為業力、冤親債主及附體眾生之顯。
當速懺悔,精進拜佛,淨化,
莫再想壞、想惡等負面思惟及波動,
而加重業力、冤親債主及附體之顯。
聽經聞法為與冤親債主化解必做之功課。
化解超度,更是慈悲及救眾救己之行。
當調整心行,莫退信佛之心。
以上為香光諸子普遍之問題及當面對改進之事。
若有改善,即是精進有成。
於《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內,
多處提到法藏比丘,因地出家修行時的精進,
求道及立下四十八大願的過程,
當時至十劫後的今日,雖然經過難計數的日子,
但彌陀之修行,依然可作為後學之參考,
表示求法及淨化、見性成就佛道,有一定的軌跡可循,
果能依此精進前行,終能有成。
況乎蘇佛乃末法時期之見性者,
其所在之環境、人事物之況及見性經過,
與大眾更接近,
且於講經說法時,
將自身所見所聞及修行之經驗提供出來,
值得大家精進學習,
造諸淨善之因,而得見性之果。
南無阿彌陀佛。
佛開示主筆:釋海願
二O二三年十月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