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沉相》
老師夏蓮居老居士開示:
修行者,昏沉相何處來?
思來,思念、思想、思惟而來,
尤其所思非利益眾生,而是利己時,將現昏沉相。
當心未能淨化,
有人、有事、有物、有障礙時,將現昏沉相。
當心未能全放,雖處於修行之況,
但仍有他思、他念、他想、罣礙、得失及瞋怒時,
將現昏沉相。
此昏沉相難以自主,尤其於能進有進時,
如誦經、拜佛、念佛、聽經聞法時,昏沉相便現前;
於誦經後、拜佛後、未念佛時,未聽經聞法時,
卻離昏沉相,顯有精神。
欲解昏沉相,
請淨其思,若思惟時,請思善及利益眾生之事,
莫思不善,思惡,利己傷眾之事。
徹底將放不下之心中人、心中事、心中物、心中障解除,
無他思、他念、他想,
無罣礙,去得失心與瞋怒心。
處理事時,當下提起,處理後放下,
此為處理人事之態度。
莫令心動,莫令此事放於心上。
遇事與障礙時,
能以慈悲智慧,於隨緣中面對處理,
莫擾自心,
若心於平靜中起波,則昏沉相必起。
乃因起波時,已招感業現、冤親債主顯,
則將於能進有進時干擾,令昏沉難明。
若與他人有不悅、口舌之爭,
已是心動起波時,
已造下惡因,招感業現,將得惡果。
此時可見於能進有進時,昏沉相加重或現前。
故請捨身口意三業,莫造惡因,得昏沉相之惡果。
宜保持心恆定無波動,
宜保持心空無任何,
能以佛號常伴隨,
此修行之功夫當努力精進修習之,
直至見性,則無昏沉擾亂之情形,
乃因自性本定。
果能無昏沉相,
是為入彌陀本心,知彌陀悲願,
同彌陀行之淨土行者。
南無阿彌陀佛。
老師開示 主筆:釋海願
二O二三年八月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