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緣生緣滅、緣深緣淺
緣分的持續
摘錄自《香光大佛寺緣起 解開人體的奧妙》一書
佛菩薩、見性者的世界是一體觀及恆常的世界,
沒有所謂的生與滅,
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隨時都是當下,都是度眾的時機,
卻是眾生是否願意受度。
未見性者活在因緣生及因緣滅的世界,
也因為有因緣生滅的存在,
才有所謂的時間、空間的不同,
輪迴中每一世所處的時間、空間不同。
目前身體所現生老病死的變化,
是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中所造的因果業力顯現。
所以能夠化解請眾、處理附體及空間的問題者,
如蘇佛,因為有法身,法身已經與時間、空間融為一體,
而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
也就是能夠不被時間、空間限制,
也不受因緣生滅的限制,
所以能夠看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及處理的方法。
有這種能力者為諸佛菩薩及見性者。
這樣的能力,於人道,於眾生而言,是本來具有,
卻因為身處於因緣生滅的假世間,
難以突破世間的種種假相,
所以難以尋回自性。
在此難當中,
能夠因為與諸佛菩薩、見性者即使是只有一絲毫的緣牽,
亦能夠因為因緣成熟相遇而受教,
令本能得以被開發,且能夠找回自性。
所謂的緣深緣淺,
即是個體的細胞及靈性記憶中,
和對方關係的深淺、相聚時間長短及出現的頻率。
彼此的關係維持愈深久、愈密切,
出現頻率愈多,便是緣深;
彼此的關係維持愈淺短、愈疏離,
出現頻率愈少,便是緣淺。
或者在細胞記憶中,
找不到此人事物過去中跟自己有任何關係,即是無緣。
緣分的觸動就是在這些細胞記憶中發生,
讓彼此身體及靈性上產生一種難以自主的反應。
而此反應,也是身體及靈性的記憶中過去曾經發生的互動,
由最後的互動情形延續到目前,
成為雙方此時相遇時最直接的反應,
因為那是最接近目前的記憶。
在凡夫的記憶中,有時間及空間的存在,
所以遠近的記憶會發揮實質上的影響,
在最初的見面及觸動中,
即是細胞記憶中對於過去互動關係最近程的反應。
比如:過去世和此人相處情形,最後是不歡而散,
這個不歡而散是過去和此人相處時的最後記憶。
不論經過多久,
若是此世再相遇,
即使兩人原本不相識,但是於再見面的當下,
雙方的身體細胞會啟動最近程的記憶而產生身體的反應,
靈性也會啟動最近程的記憶,而產生靈性的反應,
很快地形成當下要如何與對方互動,
包括眼神、身體動作還有感覺。
不論如何,
總是會表現出過去世和此人相處時那種不歡而散,
不悅的口氣、眼神及動作。
這就是一般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受到過去業力的牽引。
而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修行見性及有修有德者,
雖然可以得知過去世與對方、與人及萬事萬物的緣分,
及互動情形,但不會受到當時互動情形的影響,
而是以清淨、平等與智慧和對方產生互動。
緣生緣滅,緣深緣淺,是宇宙準則的一部分,
而緣分的持續,不只經由過去曾經有過的接觸及互動,
也包含了念頭的波動。
有念頭波動即會產生空間中的震動,
愈強的波動,震動程度愈是明顯,
可以形成緣分的牽引,
使得空間有緣的眾生能收到這股震動的力量。
如果此有緣眾生正處於飄渺無依的狀態,
即會前往震動處,
於周圍環繞,甚至進入體內成為附體眾生。
開示訊息由佛弟子釋海澤主筆寫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