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框架》
阿彌陀佛開示:
在佛法中,修行是一條前往覺醒與智慧之路,但有時修行者可能會迷失方向,陷入自我誤解的境地。當修行者無法看見自己的錯誤,迷失在自我框架中,真實與初衷也將失去。
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常照的修行者,他在佛法中修行已有數十載,得到了許多師長的讚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常照漸漸迷失了自己的修行方向。他變得驕傲自滿,不再謙卑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有一天,常照在山中遇見了一位老僧。老僧明瞭常照的所有問題,於是開口問道:「年輕人,你修行這麼多年,是否真正看見了自己的錯誤?」
常照自認為很有智慧,回答道:「長老,我早已摒棄了一切煩惱,心中已沒有是非善惡,我已經脫離了世俗的束縛。」
老僧微笑著說:「你以為你已經達到了覺醒,但你卻是迷失了自己。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不僅要看見自己的瑕疵,更要明白自己與眾生的關聯。」
常照聽後並不以為然,他覺得老僧不理解他的修行成就。於是,他繼續在自己的框架中參禪打坐,對於外界的聲音充耳不聞。
接下來的日子裡,常照遇到了另一位修行者,名叫慧應。慧應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他對常照說:「常照師兄,我曾經和你一樣,自以為已經看透一切。但我終於明白,修行並不是遠離外境,而是在每個當下找到真實的自己。」
常照對慧應說:「你說得太深奧了,我實在不明白你的意思。」
慧應笑了笑,說:「常照師兄,你總是逃避現實,這是你迷失的根源。你不願面對自己的錯誤,所以失去了真實。」
常照有些困惑,但也有些動容。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修行路程,回想起當初修行的初衷,發現自己已經與當初的理想背道而馳。
隨著慧應的點化,常照終於勇敢地面對自己。他看見自己修行多年後的迷失與扭曲。他已經不再關心他人的苦難,只顧著自己的成就與虛榮。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使得他與他人的關係疏遠,讓他失去了與他人連結的機會。他孤立無援地活在自己的自我幻想中,無法感受到真正修行的益處。
經過深思熟慮,常照開始修正自己的問題。他重新投入關心他人,幫助有需要的人。在這過程中,他找回了初衷,明白了修行的真諦。
隨著心靈的開放,他開始重新與大自然連結,感受到萬物的生機和智慧。他發現了世界上更多的美好,也體會到慈悲與寬容的力量。
孩子們,修行者在修行途中可能會遇到各種誘惑與困惑,但不要逃避現實。真正的修行不是迷失於自我,而是在每個當下發現自己與外境的聯繫。只有當孩子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錯誤,才能找到修正的方向。
在修行的路上,應該常常省察自己的心靈,保持謙卑與慈悲,關懷他人,尋找正確修行的方向。這樣,才能真正體悟到修行帶來的益處,而非陷入虛榮與迷失的境地。
孩子當不斷修正自己的問題,保持清醒與謙虛。在修行的道路上找到真實的自己,敞開心胸去感受這個無盡的世界,同時帶著慈悲與智慧,成就自己,利益他人,共同追求覺醒的境地,追求所有眾生皆得解脫,達到無上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
佛開示主筆:釋法璽
二O二三年八月五日
